今戈铁马征战艰,驰骋沙场美名传。


万世奇功华夏颂,开国上将凯歌还。


 
 

 
 

 开国上将授衔时的任职

 

1

王平

总参谋部动员部部长

2

王震

铁道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3

王宏坤

海军副司令员

4

王建安

沈阳军区副司令员

5

王新亭

济南军区代司令员兼第二政治委员

6

韦国清

公安军第二副司令,广西省省长、

7

乌兰夫

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内蒙古自治区主席

8

邓华

副总参谋长沈阳军区司令员

9

叶飞

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福建省省长

10

甘泗淇

总政治部副主任

11

吕正操

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部长、铁道部副部长

12

朱良才

北京军区政治委员

13

刘震

空军副司令员

14

刘亚楼

空军司令员

15

许世友

副总参谋长、南京军区司令员、

16

苏振华

海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17

杨勇

志愿军司令员

18

杨至成

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19

杨成武

副总参谋长、北京军区司令员

20

杨得志

济南军区司令员

21

李达

国防部副部长、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22

李涛

军委技术部部长、总参谋部三部部长   

23

李天佑

广西军区司令员、中共广西省委第三书记

24

李志民

志愿军政治委员

25

李克农

副总参谋长、中共调查部部长

26

李聚奎

总后勤部政治委员

27

宋任穷

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

28

宋时轮

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

29

张宗逊

副总参谋长、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30

张爱萍

副总参谋长

31

陈士榘

工程兵司令员

32

陈再道

武汉军区司令员

33

陈伯钧

军事学院副院长

34

陈奇涵

军事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35

陈明仁

第五十五军军长

36

陈锡联

炮兵司令员

37

周桓

沈阳军区政治委员

38

周士第

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39

周纯全

武装力量监察部第一副部长

40

赵尔陆

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

41

洪学智

总后勤部副部长

42

钟期光

军事学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43

贺炳炎

成都军区司令员

44

郭天民

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45

唐亮

南京军区政治委员

46

陶峙岳

新疆军区副司令员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

47

黄永胜

广州军区司令员

48

萧华

总政治部副主任、政治学院副院长

49

萧克

国防部副部长、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50

阎红彦

成都军区副政治委员、四川省副省长

51

董其武

第六十九军军长

52

彭绍辉

副总参谋长、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56

韩先楚

副总参谋长  福州军区司令员

54

傅钟

总政治部副主任

55

傅秋涛

总参谋部队列部部长

56

谢富治

昆明军区政治委员、中共云南省委书记

57

赖传珠

总干部部副部长

 

57位开国上将简介


王平(1907—1998),原名王惟允。湖北省阳新县大湖地人。1926年参加农民协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第三师教导大队政委、第六师十六团政治处主任、第四师十一团政委,陕甘支队第二纵队十一大队政委,红一军团第四师政治部副主任,红二十七军政委。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中共晋察冀临时省委军事部部长,阜平县县长,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冀中军区政委,冀晋军区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和区党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岳军区第二政委兼第一纵队政委,北岳军区司令员、察哈尔军区司令员。建国后,任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兼干部部部长,总参谋部动员部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政委,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志愿军政委,军事学院政委,炮兵政委,武汉军区第一政委,总后勤部政委,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82年、1987年两次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王震 (1908—1993),原名王余开。湖南省浏阳县马跪桥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长沙工人暴动,从事党的交通和兵运工作。1929年参加游击队,次年转入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粤汉铁路长岳段工会纠察队中队长,湘鄂赣边区赤卫军第六师政委,湘东独立第一师三团政委,湘东独立第一师政委,红八军政治部主任,红八军代理政委,湘赣军区代理司令员,红六军团政委。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副旅长、旅长兼政委,中共延安地委书记兼延安军分区司令员、延安卫戍区司令员,八路军南下支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建国后,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书记兼新疆军区代理司令员、政委,铁道兵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农垦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常委,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33年获三等红星奖章。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王宏坤(1909—1993),湖北省麻城县乘马岗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一师一团班长、排长、连长,红四方面军四军第十师二十八团连长、副营长,第十师三十团营长、团长,第十师师长,红四军军长,红四方面军副参谋长,川康省军事部指挥长,红四军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旅长,冀南军区副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兼第六纵队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纵队司令员兼桐柏军区司令员,湖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代理书记。建国后,任海军副司令员,海军第二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中央委员。


王新亭(1908—1984),湖北省孝感县王家岗人。1924年至1929年参加孝感地区工人、农民革命运动。1930年春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三十团连党代表、闭党务委员会书记、团政治处主任,红四军十二师政治部主任,红九军政治部主任,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三十一军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三八六旅政治委员,太岳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六十军军长兼政治委员,第十八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建国后,任西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西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军区政治部主任,济南军区代司令员兼第二政治委员,军事科学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王建安 (1907—1980),原名王见安。湖北省黄安 (今红安)县桃花区人。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8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一师三团排长、连长,红二十五军七十四师二二四团营长,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师二十八闭副团长、三十团政治委员,红三十军八十八师政治委员,红四军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津浦支队指挥,山东纵队副指挥,山东纵队副司令员兼第一旅旅长,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鲁中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司令员、第八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并兼任浙江军区司令员。建国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顾问。1956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

韦国清(1913—1989),原名韦邦宽。壮族。广西东兰县劳石乡人。1928年参加农民自卫军,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百色起义、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七军排长、连长,瑞金红军学校军事教员、总支书记。红军干部团营长,红军大学特科团代团长,教导师特科闭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校长,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训练部部长、副校长,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三师九旅政治委员、旅长,新四军第四师副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苏北兵团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十兵闭政治委员,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福州市市长。建国后,任驻越南军事顾问团团长、广西省省长,公安军副司令员,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自治区人氏政府主席、自治区政治协商会议主席,广西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二书记,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广州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定誉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氏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第十、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乌兰夫(1906—1988),曾用名云泽、云时雨。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塔布村人。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随即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毕业,留校做翻译工作。1929年回国。上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西蒙工作委员会组织委员、书记。抗日战争时期,任蒙旗保安总队政治部代主任、独立旅政治部科长,新编第三师政治部代理主任,延安民族学院教育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绥蒙政府主席,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委员,中共内蒙古工作委员会书记,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主席兼军事部部长,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书记,内蒙古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建国后,任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央民族学院院长,中共内蒙古分局书记,绥远省、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二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四、五、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申国人氏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申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邓华 (1910—1980),湖南省郴县永宁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加入工农革命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宣传中队长、连党代表、干事、科长,红十二军教导队政委、三十六师政委,红一军团一师三团政委、二师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一师、二师政委。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五团政治处主任、副团长、团政委,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平西支队司令员,第四纵队政委,挺进第十一纵队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二旅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保安副司令员兼沈阳市卫戊司令员,辽西军区司令员,辽吉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四十四军军长,第十五兵团司令员。建国后,任广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第十三团兵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委,志愿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沈阳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四川省副省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


叶飞(1914—1999),原名叶启亨。祖籍福建省南安县深鞍乡,出生于菲律宾吕宋岛。1919年归国。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共青团福建省委宣传部长、代书记,福州中心市委书记,中共闽东特委书记,闽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兼闽东独立师师长、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团长,江南抗日义勇军副指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一师一旅旅长兼政治委员,第一师副师长、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苏中区党委书记,苏浙军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司令员。建国后,任福建军区司令员,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福建省省长,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建省军区司令员,福州军区司令员兼第一政治委员,交通部部长,海军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八、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甘泗淇(1903—1964),原名姜凤威。湖南省宁乡县油山区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人中国共产党。1927年入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归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湘赣省委宣传部长,红军湘赣独立一师党代表,湘赣军区政治委员,湘赣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部长兼国民经济部部长,红六军团第十八师代理政治委员,红六军团第十八师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红六军团代理政治委员,红二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晋绥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建国后,任第一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西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吕正操 (1905—2009 ),字必之,辽宁省海城县山后村人。1922年参加东北军,次年入东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历任东北军五十三军连长、营长、少校副官队长,沈阳同泽俱乐部主任,第五十三军一一六师参谋处长,五十三军六四七团、六九一团团长,东北武装同志抗日救亡先锋队总队长。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兼冀中军区司令员,冀中行署主任,冀中区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晋绥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一副司令员,东北军政学校政委,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西满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东北铁路总局局长,东北人民政府铁道部部长,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铁道部副部长兼铁道兵团副司令员。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副部长、代部长,中央军委军事运输司令员,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二、三届常务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十一届中央委员。1982年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朱良才(1900—1989),原名朱姓明,字少时。湖南省汝城县外沙村人。1925年投身湖南农民运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赴耒阳参加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部队。土地草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军部秘书、营部书记、连政委,红四军第三纵队第七支队政委,红三军第九师政委,红十五军政委,红军总卫生部政委,红三十一军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教导团团长兼政委,援西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三支队政委、第三军分区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副政委,华北军政大学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建国后,任华北军政大学政委,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政委。1933年荣获二等红星奖章。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刘震(1915—1992),原名刘幼安,湖北省孝感县小悟乡人。1930年参加赤卫军,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五军连指导员、营政委,红十五军团七十五师二二五团政委,七十五师政委。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八团政治处主任、政委,三四四旅独立团团长,八路军第二纵队三四四旅旅长,第四纵队四旅旅长,新四军第四师十旅旅长,新四军第三师十旅旅长兼淮海军区司令员,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兼三十九军军长。建国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司令员,空军副司令员兼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空军副司令员兼空军学院院长、政委,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员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三、第二书记,中央军委委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1985年、1987年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刘亚楼(1911—1965),原名刘振东。福建省武平县湘店乡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草命战争时期,任闽西游击队排长,红四军随营学校学员班长,红十二军连长、营长兼政治委员,红四军第三纵队八支队政治委员,红四军第十二师三十五团政治委员、第十一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第二师师长,陕甘支队第二纵队副司令员。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1939年赴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2年在苏联红军实习,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1945年8月归国,在东北参加了苏联红军对日军的作战行动。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东北军区参谋长,东北航空学校校长,第四野战军第十四兵团司令员。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兼第五研究院院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航空运动协会名誉主席。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

陈伯钧 (1910—1974),字少达。四川省达县河市坝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学习。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三团排长、连长,赣西第三游击纵队参谋长,红二十军二团政治委员,红军学校第三分校学生总队政治委员,红三军第七师师长,红五军团第十五军军长,红五军团参谋长,红五军团十三师师长,红四方面军第九军、第四军参谋长,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军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旅长,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第二分校校长,军事学院副教育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员,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副旅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平军调处执行部中共热河执行小组代表,东北军政大学教育长,合江军区司令员兼东北军政大学上干大队大队长,东北军区第一前方指挥所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十二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四十五军军长。建国后,任湖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副教育长兼学术研究部部长、教育长、副院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院长。1933年荣获二等红星奖章。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陈明仁 (1903—1974),号子良。湖南省醴陵县洪源冲人。1924年入广州军政部讲武学校,同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排长、连长、营长,参加了东征和北代战争。1928年后,在国民党军队中任陆军第十师五十六团团长,陆军第八十师少将副师长、中将师长,陆军第二师中将参谋长,军事参谋院中将参议,军政部中将处长,预备第二师中将师长,陆军第七十一军中将副军长、军长,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任国民党军东北第五绥靖区中将司令。总统府中将参军,第七兵团中将司令,华中“剿总”中将副司令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第一兵团司令。1949年8月与程潜等率部在长沙起义。建国后,任湖南军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二十一兵团司令员,第五十五军军长,湖南省政府临时主席,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陈奇涵(1897—1981),江西省兴国县人。1919年入云南讲武堂韶州分校、护国第二军讲武堂学习。毕业后任赣军排长、连长、代营长,广州警卫军讲武堂区队长。1925年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任队长、连长、政治大队长,1927年任南昌军官教育团参谋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赣南特委军事部部长兼省军事部办事处主任,中共兴国县委常委,兴国革命委员会党团书记。红三军教导团团长,红三军参谋长,红四军参谋长,红一军团参谋长,江西军区参谋长,教导师参谋长,红一军团司令部教育科长,陕甘支队随营学校校长,红十五军团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教育局局长,绥德警备司令员,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卫戍司令,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副司令员,东满军区副司令员,辽宁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参谋长,江西军区司令员。建国后,任江西军区司令员、中南军政大学江西分校校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江西省政协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陈士榘(1909—1995),湖北省钟祥县陈家新集(今属荆门)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一师一团教导队区队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排长、副连长、副营长、副大队长,红十二军三十四师参谋处处长、参谋长,红一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红一军团教导营营长,红一军团四师参谋长,红三十军参谋长、代军长,红一军团随营学校校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参谋长,晋西支队司令员,八路军一一五师参谋长,滨海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参谋长,华东野战军参谋长兼西线兵团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兼第八兵团司令员,南京警备司令员。建国后,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军事学院训练部部长、教育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司令员兼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顾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中央委员。


陈锡联 (1915— 1999),湖北省黄安 (今红安)县高桥区陡山彭家村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四军十师三十团团部指导员,三十军八十八师二六三团营教导员、团政委,四军十一师副师长、政委、师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团长,三八五旅副旅长、旅长,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太行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建国后,任川东军区司令员兼重庆市市长、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兼炮兵学院院长,沈阳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中共辽宁省委第一书记,北京军区司令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常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话中央政治局委员。1982年、1987年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陈再道 (1909—1993),湖北省麻城县乘马岗区程家冲人。1926年参加农民协会,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一师三团排长、连长,十一师十二团营长,十一师十一团团长,十一师师长,红四军副军长、军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副旅长,独立旅旅长,东进纵队司令员,冀南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冀南纵队司令员,第二纵队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河南军区司令员。建国后,任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河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武汉军区司令员兼湖北省军区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共申央军委顾问,铁道兵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88年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董其武 (1899—1989),山西省河津县固镇人。1919年入太原学兵团。1924年参加国民军第二军,任第八混成旅二团排长、连长、营长,中校副官。1927年转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任少校侦察队队长、先遣总队支队长。参加了北代战争。大革命失败后,任国民党陆军第三十八师八十九团中校团副,陆军第二十八师上校团长。“九一八”事变后,率部参加绥远、长城抗战,后任国民党陆军第三十五军六十八师二一八旅少将旅长,陆军第六十五军一0一师中将师长,陆军暂编第四军、骑兵第四军中将军长,陆军第三十五军中将军长,第十二战区政治部主任,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部副总司今,绥远省主席兼保安司令,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949年率部起义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绥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绥远省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三兵团司令员,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三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九军军长。1955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胜利功勋荣誉章。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傅钟 (1900—1989),四川省叙永县人。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赴苏联学习,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生总支部局副书记;1927年入列宁格勒托尔马乔夫军事政治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在中央军委机关做人事工作和兵运工作。1931年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红四军第十二师政委,红四方面军随营学校校长兼政委、彭(湃)杨(殷)军政学校政治部主任兼第十师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西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共川康边省委书记,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部部长,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兼民运部部长,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副主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新华日报社社长,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委员,第三、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2年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傅秋涛(1907-1981),湖南省平江县鸣山乡人。1925年参加工人纠察队。1927年参加平江农民暴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平江雇农工会委员长,赤卫团政治委员,中共湘鄂赣省委副书记兼工会委员长,湘鄂赣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兼湘鄂赣军区政治委员,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湘鄂赣人民抗日军事委员会主席。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一团团长,第一支队副司令员,新一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七师副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鲁南军区政治委员,中共鲁南区党委书记,鲁中南军区司令员,华东支前委员会主任委员、支前司令部司令员,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第一副书记,山东军区副政治委员。建国后,任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央复员委员会、中央转业建设委员会秘书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人民武装部部长,总参谋部队列部部长、动员部部长,中央军委人民武装委员会副主任,总参谋部顾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

郭天民(1905—1970)),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郭受九村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排长、副连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教导大队大队长、红四军第三纵队第八支队支队长,红三军第八师参谋长,独立四师师长,红二十一军六十二师师长,江西军区参谋长,红九军团参谋长,红军大学教育科科长,红四方面军三十军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一局局长,晋察冀军区第二支队支队长,晋察冀军区副参谋长,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冀察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参谋长,鄂豫军区副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副司令员。建国后,任云南军区副司令员,军事学院高级系主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事出版部部长、院校部部长、总参谋部军校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衔章、一级独立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韩先楚 (1913—1986),湖北省黄安 (今红安)县二程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游击队,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五军二二五团排长、连长、营长,红十五军团二二四团团长,七十八师副师长、师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八团副团长、六八九团团长,三四四旅副旅长、代旅长,新三旅旅长兼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大队大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副司令员,第三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员兼四十军军长和湖南军区副司令员。建国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中南军区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福州军区司令员,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兰州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贺炳炎(1913—1960),原名贺明言。湖北省松滋县刘家场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排长、连长、连政治委员,红三军手枪大队大队长、营长,湖北独立团团长,红二军团六师十八团团长,湘鄂川黔独立师师长,红二方面军第二军团第五师、第六师师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八旅七一六团团长,独立第三支队司令员,三五八旅副旅长兼晋绥军区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鄂豫皖湘赣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江汉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独立第五旅旅长,晋绥野战军第三纵队副司令员兼五旅旅长,晋绥军区副司令员,晋北野战军副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司令员。建国后,任第一兵团军长兼青海军区司令员,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四川军区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洪学智(1913—2008),安徽省金寨人。1929年参加游击队,同年参加商南起义,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三师八团班长、排长,红四方面军第十师二十九团连长、营政委,第二七四团政治处主任,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政治部主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大队一支队支队长、第四大队副大队长、第四团团长,抗大第五分校副校长,盐阜军区司令员,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副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辽西军区副司令员,黑龙江军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军长,第十五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建国后,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江防司令员,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总后勤部部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后勤部部长兼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再次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1985年被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黄永胜 (1910—1983),原名黄叙全,湖北省咸宁县高桥镇人。1927年加入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同年参加秋收起义、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排长,红十二军连长,中革军委特务营营长,红一军团一师三团团长、二师师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团副团长,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团长,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二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军区司令员、热辽军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十四兵团副司令员,第十三兵团司令员。建国后,任华南军区副司令员,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兼军政大学校长,军委办事组组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军勋章。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曾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1968年递补为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参与林彪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1981年被撤职,1973年被开除党籍,198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林彪反革命集团主犯。

赖传珠 (1910—1965),又名赖鹏英。江西省赣县大埠乡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工农革命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特务连党代表,红四军三十一团卫生队党代表,红四军第三纵队学兵队党代表、第二纵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二纵队第四支队政委,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一团政委、三十三团团长兼政委。红四军十二师参谋长红五军团十三军政治部秘书长、十三军三十七师政委,红五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红五军团十三师三十七团政委、十三师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政委,红一军团一师政委,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六科科长,陕甘宁省苏维埃政府军事部副部长、代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参谋处处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参谋长,八路军,新四军华中总指挥部参谋长,新四军参谋长,中央军委华中军分会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政委,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政,东满军区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政委,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政委,第四野战军十五兵团政委。建国后,任十三兵团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干部管理部副部长,北京军区政委,沈阳军区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李达(1905—1993),原名李德三。陕西省眉县横渠乡人。1926年入西北军第二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任排长、连长。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加入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五军团连长,湘赣独立第一师参谋长、团长,红八军参谋长,红十七师参谋长兼团长,红六军团参谋长,红二军团参谋长,红二方面军参谋长,援西军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参谋处长、参谋长,太行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晋冀鲁豫野战军参谋长,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参谋长,第二野战军参谋长兼特种兵纵队司令员、政治委员。建国后,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后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计划和监察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兼国防体育协会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央军委顾问。1933年荣获二等红星奖章。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十一届申央委员。1982年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李涛 (1905—1970),原名李湘舲。湖南省汝城县延寿乡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任汝城县总工会委员长兼工人武装纠察队队长,1927年参加工农革命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二师一团一营党代表,赣西游击大队指导员,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第七师政治委员,红三军政治部主任,红十三军第三十九师政治委员,红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红一方面军政治部敌工部部长,红九军团政治部主任,军委二局政治委员,军委纵队司令员,西北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部长,红一方面军政治部统战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西安、武汉办事处处长,驻南京办事处主任,军委总参谋部一局局长,军委经济建设部部长,军委秘书长兼二局局长,中央情报部第三室主任,军委作战部副部长、代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军委作战部部长兼二局局长。建国后,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工程学校校长,军委技术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三部部长、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李聚奎(1904—1995),原名李新喜。湖南省安化(今涟源)县西坪村人。1926年加入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排长、中队长、大队长,红三军二十七团团长、第九师师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第九军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参谋长、青年纵队政治委员、抗日先遣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决死第一纵队副司令员、第一旅旅长兼大岳军区第一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参谋长,东北野战军后勤部副部长、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二部长。建国后,任第四野战军司令部副参谋长,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后勤学院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顾问。195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31年荣获二等红星奖章。1955年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82年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李克农(1899—1962),安徽省巢县炯炀镇 (今属巢湖)人。曾用名李泽田,又名峡公、种禾。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担任芜湖县国民党党部宣传部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特科领导下从事秘密工作,任上海沪中区委宣传委员,1931年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央苏区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总政治部红军工作部部长,中共中央联络局局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上海、南京、桂林办事处处长,八路军总部秘书长,中共中央长江局秘书长,中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情报部副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秘书长,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军委情报部部长。建国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情报部部长,中央军委总情报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

李天佑 (1914—1970),广西临桂县六塘圩人。1928年入桂军当兵。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百色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七军特务连排长、副连长、连长,红一方面军第三军团七军五十八团团长,红三军团五师十三团团长、五师师长。红三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陕甘支队二纵队第十大队大队长,红一军团第四师十团团长,红一军团第二师副师长,红一军团第四师师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六团团长,三四三旅副旅长、代旅长。1939年赴苏联莫斯科治病,后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4年归国。解放战争时期,任北满军区参谋长,松江军区司令员兼代哈尔滨卫戍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三十八军军长,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兼三十八军军长。建国后,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兼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广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33年被授予三等红星奖章。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中央委员。

李志民(1906—1987),原名李凤瑞,又名李明阶。湖南省浏阳县西坑村人。1925年开始从事农民运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调入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区游击队党代表,红五军中队党代表、大队政治委员、军党委秘书长、团政治委员,红三军团教导营政委、军团卫生部兼总医院政委、保卫局第二科科长,红十五军团第八十一师政治部主任,红二十七军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五队队长兼政治教员、组织科科长、组织部部长,抗大第二分校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副政委,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政委兼中共地委书记。冀中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政委、第二纵队政委,第二十兵团政治部主任,第十九兵团政委。建国后,任第十九兵团政委兼陕西军区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政委,志愿军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高等军事学院政委,福州军区政委,中央军委顾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1982年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彭绍辉(1906—1978),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瓦子坪人。1926年参加农民赤卫军。1927年加入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五军。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五军第二纵队第二大队中队长、教导队队长,红五军随营学校大队长,红五军一师一团团长,红三军团四师副官处处长,红五军四师、一师参谋长,红军学校第二队队长,红五军第一师师长,兴国模范师师长,少共国际师师长,红一军团司令部教育科科长,红三军团教导营营长,红四方面军三十军参谋长,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上级政治科科长,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参谋长,红二方面军教导团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教导团团长,三五八旅旅长,独立第二旅旅长,晋西北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抗大第七分校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吕梁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晋绥野战军第二纵队副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七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七军军长。建国后,任第一野战军参谋长,西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战术研究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33年荣获二等红星奖章。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小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宋任穷(1909—2005),原名宋韵琴。湖南省浏阳县葛家园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浏阳县工农义勇军第四团第二中队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三纵队连党代表,红十二军三十五师一0四团政委、红五军团三十八师政委,红五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红军干部团政委,红二十八军政委、军长,援西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援西军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东进纵队政委,冀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冀南区委书记,冀南行署主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代政委,平原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平原分局组织部部长、代理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政委,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豫皖苏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华东野战军第三副政委,中共安徽省委书记,中共南京市委副书记,南京市军管会副主任。建国后,任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政委,中共云南省委书记兼云南军区政委,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副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副政委,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书记兼沈阳军区第一政委,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85年被增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宋时轮 (1907—1991),原名宋际尧。湖南省醴陵县黄村人。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萍醴边区游击队队长,湘东南第二纵队政治委员,红军学校第四分校校长,红三十五军参谋长,独立第三师师长,红二十一军参谋长兼第六十一师师长,中央苏区西方军参谋长,红军大学教员,军委干部团教员,红十五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红三十军军长,红二十八军军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八旅七一六团团长,雁北支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第四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津浦前线指挥部参谋长,山东野战军参谋长,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执行处处长,渤海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七师师长,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司令员,松沪警备区司令员。建国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志愿军第九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军事科学院第一副院长、院长,中央军委教育训练委员会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军事卷编辑委员会主任,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战史、军史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和中央军委委员。1982年被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

苏振华(1912—1979),原名苏七生。湖南省平江县三墩乡人。1928年参加平江农民暴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五军一师三团三连班长,红三军团一师三团排长、连政治委员,一师经理处政治委员,红三军团四师十团总支书记,五师十三团政治委员,四师十二团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大队长,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治委员,教导第三旅政治委员,鲁西军区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平原分局党校校长,冀鲁豫军区(与冀南军区合并)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政治委员。建国后,任贵州军区政治委员,贵州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贵州省委书记,海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海军政治委员,海军第一副司令员,海军第一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1934年荣获三等红星奖章。1955年被授予海军上将军衔和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唐亮(1910—1986),原名唐昌贤,别名唐昌明。湖南省浏阳县火石岭人,1926年起,参加青年工人俱乐部、工人纠察队、农民赤卫队等革命群众组织。1929年任本乡苏维埃政府宣传文化委员。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调入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八军二师政治部秘书,红三军团二师六出一连政治委员、二师直属政治处主任、二师六团政治委员,红三军团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红三军团四师十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二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二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师教导大队政治委员,三四四旅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部副主任,教导第四旅政治委员,滨海军区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山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华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西线兵闭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建国后,任华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兼干部管理部部长,华东军区副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政治委员,政治学院院长、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1982年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陶峙岳 (1892—1988),原名陶纪常、陶锄。湖南省宁乡县火龙州人。1911年入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参加武昌起义。同年加入同盟会。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任湘军营长、团长。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二师少将团长,四十军三师副师长。大革命失败后,任国民党四十军三师师长,陆军第八师二十四旅旅长、师长。抗日战争时期,任陆军七十六军中将军长,陆军第一军军长,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一战区政治部主任兼陕西民众动员指挥部参谋长,第三十七集团军总司令,河西警备总司令。抗战胜利后,任新疆警备总司令,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949年率部起义,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司令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新疆军区副司令员,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胜利功勋荣誉章。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湖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肖华 (1916—1985),江西省兴国县城区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红四军军委青年委员,红四军连、营、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无线电大队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陕甘支队第一纵队第一大队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副主任,三四三旅政治委员,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鲁西军区政治委员,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辽东省委书记、南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建国后,任空军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干部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兰州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目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副书记,中国共产党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肖克(1907—2008)湖南省嘉禾县泮头乡人。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七十一团三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连长、营长,红四军第一纵队参谋长、第十二师师长,红一方面军独立第五师师长,红八军军长,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红三十一军军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副师长,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冀热辽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一参谋长。建国后,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军训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部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垦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校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学院院长和第一政委。1933年荣获二等红星奖章。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82年、1987年两次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谢富治(1909—1972),湖北省黄安 (今红安)县谢家垱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宣传队队长、连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处主任,红九军二十六师政治部主任,红九军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中共川陕省委组织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政训处主任,七七二团政委,三八五旅政委,太岳军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政委,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政委。建国后,任川东军区政委,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兼云南军区政委。西南军区副政委,昆明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司令员兼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北京军区第一政委,军委办事组戊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曾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参与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在他病故8年后,1980年1O月16日,中共中央决定开除其党籍。1981年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谢富治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犯。

许世友(1905—1985),原名许仕友。河南省新县许家洼人。1913年到少林寺学习武木。1921年到直系军队当兵,曾任十五军第一师排长。大革命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一师第一团连长。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黄麻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七军第二大队班长,红十一军第三十一师一团排长、连长、营长,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二师三十四团团长,红九军副军长兼二十五师师长,红四军军长,红四方面军骑兵司令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副旅长,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山东纵队参谋长,胶东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东线兵团司令员,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建国后,任山东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华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南京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苏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广州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2年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阎红彦 (1909—1967),陕西省安定 (今子长)县瓦窑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清涧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副队长、队长,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第一支队支队长,红军陕甘游击队大队长、总指挥。1934年赴苏联学习军事,归国后任沿河游击队司令员,红三十军军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三团团长,警备第一旅政治委员兼关中军分区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战军三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建国后,任川东人民行政公署主任兼川东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兼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副省长兼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成都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昆明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云南省政协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杨勇<(1913—1983),原名杨世峻。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八军政治部宣传大队长,红三军团连、营政治委员,红三军团五师十四团政治处主任,四师十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一师、第四师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六团副团长、团长兼政治委员,一一五师独立旅旅长兼政治委员,鲁西军区副司令员兼三四三旅旅长,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教导第三旅旅长,延安军事学院高干队队长,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七纵队司令员、第一纵队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司令员。建国后,任贵州军区司令员,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席,总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志愿军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副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1933年荣获三等红星奖章。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书记处书记。

杨成武(1914—2004),福建省长汀县张屋铺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十二师教导大队政委、十一师三十二团政委,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委,红一军团一师政委、师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长,独立一师师长,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兼第一支队司令员、政治委员,冀中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第二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三兵团司令员,二十兵团司令员。建国后,任天津警备区司令员,京津卫戍区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华北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防空军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常务委员、副秘书长,福州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杨得志(1911—1994),湖南省醴陵县南阳桥 (今属株洲市)人。1928年参加工农革命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十一师班长、排长、连长,红十军四十五师管理科科长、三十一师九十三团团长,红三军七师二十团团长,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团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副师长、第二师师长。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团长,三四四旅副旅长、代旅长,冀鲁豫支队支队长,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一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二纵队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第二兵团气令员,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建国后,任陕西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军事学院战役系主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1933年荣获三等红星奖章。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7年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杨至成 (1903—1967),贵州省三穗县木界村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连指导员,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二营六连连长,第一师司令部副官,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二十八团一营连长,井冈山留守处主任,红四军、红十二军军部副官长,红军大学校务部部长,红军总兵站站长,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军委先遣工作团主任,陕甘支队后方部部长,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兼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兵站部长。黄河两延卫戍司令员。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1938年赴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6年回国。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东北人民解放军军需部部长,华中军区军需部部长。建国后,任中南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中南军区后勤部部长,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张爱萍(1910—2003),四川省达县人。1925年参加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十四军一师二支队中队指导员、副大队长、大队政委,共青团中心县委书记、共青团中央局秘书长,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训练部部长、参谋长、总队长,红三军团第四师政治部主任,第四师十一团政委、十三团政委,军委骑兵团政委、代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江浙省委军委书号己,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八路军苏皖纵队政委、第五纵队三支队司令员,新四军三师九旅旅长、三师副师长兼苏北军区副司令员,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前敌委员会委员,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委。建国后,任第七兵团司令员兼浙江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国防科委副主任、主任,国家科委第一副主任,军委科技装备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1987年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张宗逊(1908—1998),陕西省渭南县堰头村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九团政治干事、营政治指导员,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排长、连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连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纵队九支队支队长,红一军团第十二军参谋长,红十二军第三十六师师长,红十二军军长,红五军团第十四师师长,红军大学校长兼政治委员,红军中央纵队参谋长,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红军大学参谋长,军委一局局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八旅旅长,吕梁军区副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副司令员,吕梁军区司令员,晋北野战军司令员,晋绥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司令员,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总参谋部军训部部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总后勤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六、七、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

赵尔陆(1905-1967),原名赵尔禄。山西省埻县 (今原平)北三泉人。1927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同年参加南昌起义,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二十八团连党代表、辎重队队长、营党代表,红四军十师二十九团政委、团长,红四军军需处处长,红一军团供给部部长,红一方面军供给部部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供给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供给部部长,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晋察冀第二特 (地)委书记,冀晋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晋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驻张家口执行小组中共代表,晋察冀军区参谋长,华北军区参谋长兼后勤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二参谋长。建国后,任中南军区暨第四野战军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国家计委副主任,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兼国防工业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


钟期光 (1909—1991),湖南省平江县肥田区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中国工农革命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平江县区委书记、游击队党代表,平江县委组织部部长,平江县苏维埃政府文委主任。湘鄂赣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湘鄂赣省委秘书长,湘鄂边中心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治委员,红十六师政治部主任,湘鄂赣军区宣传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一团政治处主任,第一支队政治部主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苏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苏中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苏浙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华中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华东战军、第三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华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政治委员。建国后,任军事学院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军事学院政治委员,军事科学院副政治委员兼战史研究部部长,军事科学院顾问。1955年被授子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1982年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周桓 (1909—1993),辽宁省庄河县东关村 (今属东港市)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五军政治部秘书,红三军团秘书处处长兼政治教导队政委,红三军团保卫局执行部部长,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中央警卫师(工人模范师)政治部主任,红二十三师政治部主任,红八军团政治部敌工部部长,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兼敌工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军委总政治部兼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秘书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敌工部部长,八路军总部秘书长,八路军野战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兼军法处处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政学校政委,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副主任兼联络部部长,东北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兼后勤部政委,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建国后,任东北军区副政委,沈阳军区政委,中共辽宁省委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顾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周纯全(1905—1985),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雷家田人,1923年参加工人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豫边区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委员长,中共鄂豫边特委常委,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省苏维埃保卫局局长兼鄂豫皖游击总司令,红四军第十师政委,红四军政委,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中共川陕省委书记兼川陕苏区游击总司令,红四方面军后方纵队政委,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三十一军政委。抗日战争时期,任陕北公学分校政治部主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副校长、校长,滨海行署副主任兼秘书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省、安东省实业厅厅长,辽南行署主任,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东线战勤司令员,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第四野战军后勤部部长,中南地区支援司令员。建国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政委,志愿军后勤部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第一副部长兼副政委,武装力量监察部第一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35年8月在长征途中的沙窝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中共八届二次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周士第 (1900—1979),又名周士悌。海南省琼海县 (原广东省乐会县)新昌村人。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黄埔军校毕业后任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见习官、副队长、队长。大革命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营长,叶挺独立团参谋长、代理团长,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团长,第二十五师师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大学军事教员,军委干部团上级干部队科长、队长,红十五军团参谋长,红二方面军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参谋长兼晋西北军区参谋长、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校长,晋绥军区参谋长,晋绥军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副司令员兼晋绥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晋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太原前线指挥部副司令员。建国后,任川西军区司令员兼成都市市长,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 (后改称防空军)司令员,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外训练部部长,总参谋部顾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一、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